近日,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印发。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并力求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江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健全完善“4+13+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市域、县域农业全产业链。
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省持续推进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运营、管理、监督,加快建立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江苏还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直播电商+产地仓+寄递”等新模式。强化未来食品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主食加工、预制食品、功能食品等新业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推进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精品培育,产业壮大
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水韵苏米”“水韵苏面”省域公用品牌建设。
“水韵苏米”香“豫”,千余良品闪耀。2023年8月,在郑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江苏60多家企业携300多种优质粮油产品、20余台粮机设备参展参会。“水韵苏米”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参会代表和郑州当地市民的广泛关注。
数据见证“辉煌”。2017年以来,乘着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东风,江苏如“春风化雨”,推动粮食产业走在前、做示范,用数字见证“高光时刻”。2022年,全省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超3300亿元、销售收入超3400亿元,居全国第二;粮油机械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完好仓容超4500万吨,较“十三五”末增加8.9%;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拓展到19个;24家粮油加工企业迈入全国同类企业50强,油脂加工、粮油机械制造、粮油交易市场等类别上榜数均居全国前列;“水韵苏米”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十佳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
苏米蝶变,打造“中国名米”。“水韵苏米”品牌建设已经历时六年,期间,制定发布全国首个粮食全产业链省域团体标准;组织遴选了50家苏米核心企业;举办三届“好吃苏米”品鉴大赛;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大米产业研究院……
“水韵苏米作为‘苏字号’省域公用品牌,引领了江苏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在好吃苏米品鉴大赛现场说,“水韵苏米”是江苏省域的大品牌,这几年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王才林为首席专家的优良食味水稻育种团队围绕南粳系列优良食味水稻,在品种改良培育、良种繁育、种植标准体系制定、储存加工技术研究和品牌创立等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与推广服务工作,为江苏省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和“水韵苏米”品牌打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射阳县制定了《射阳大米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射阳大米产业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的实施方案》等,“射阳大米”先后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大米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江苏省农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品牌价值达到245亿元,被誉为“江苏第一米”。
并驾齐驱,品牌矩阵“竖起来”。江苏除有“软、香、糯”的水韵苏米外,还是全国小麦主产省之一。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作物的40%。
江苏打造“水韵苏面”品牌,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已在徐州、泰州、宿迁等地形成面粉加工产业集群。
苏三零面粉自主研发优质、健康新产品,开发出婴童类专用低筋粉、烧麦粉、85#包点粉、501#高筋水饺粉、610#低筋糕点粉等食品厂专用面粉产品。与江南大学共同完成了“低菌粉”行业标准制定和国内首条“低菌粉”批量生产线项目建设,低菌小麦粉生产技术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去年9月“水韵苏米”稻米文化节上,《“水韵苏米”品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发布。《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现代化的储加体系、数字化的营销体系、规范化的质量体系,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态,培强壮大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级省级重点链,推动江苏“好米”迈向中国“名米”、江苏粮食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在新时代征程中,以“水韵苏米”为代表的江苏优质粮油,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新时代“鱼米之乡”出发,正步履铿锵走出江苏、走向神州、走向全球。
乡村旅游,富农惠农
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举办“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活动,培育10个休闲农业精品区。深化拓展“水韵江苏”品牌内涵,持续办好省乡村旅游节、“绿美江苏生态旅游”系列推介活动。
2023年3月,第十四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在兴化市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上,围绕“水韵江苏·美好乡村”主题,发布全省乡村旅游节百项联动活动、“游乡村促消费”百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和项目及“乡旅E贷”百亿资金助力计划。当天,乡村旅游精品线路OTA平台上线,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工作站揭牌,还向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授牌。
在乡村旅游节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13个设区市文旅主管部门共同开展“水韵江苏·四时万象”百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和项目展示,“水韵江苏·乡村嗨游”自驾游,“水韵江苏·乡村采风”全媒体乡村行三大主题活动,扩大节庆影响力。
更具规模效应的是,全省市县围绕本届乡村旅游节主题,推出融乡情乡风乡韵乡愁于一体的特色文旅活动,包括60个“共享乡情·乡村旅游节庆活动”、30个“感受乡风·乡村康体休闲活动”、15个“品味乡韵·乡村采摘亲子活动”、20个“记住乡愁·乡村文旅融合创新活动”。
此外,江苏省持续深化政企合作,打造百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项目,在OTA平台上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出更多富有“水韵江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扩大乡村旅游优质供给,激发更多乡村文旅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复苏,以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大局,助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同样为乡村带来人气、注入活力。
江苏水系发达,让不同村庄孕育了不同的“水文化”,展现出“千面风采”——位于兴化市千垛镇的东罗村毗邻千垛景区、里下河湿地公园,依托森林湿地、水乡民俗、特色养殖等地域特色,开发四季耕读、艺术美育、创意美食、自然博物、国学非遗等农旅融合研学课程,并打造出“碧水东罗”这一具有里下河特色的水乡农耕乡村文化品牌;地处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扬州市唯一纯渔民居住的渔业专业行政村,村里举办邵伯湖美食文化节、金秋品蟹节等渔文化节事活动,渔村民俗成为最大特色……
在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带动下,各地田园农庄、非遗研学课堂、精品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不仅逐步涌现出“姑苏城外”“溧阳茶舍”“千垛万家”等乡村民宿品牌,南京大塘金村夏季纳凉节、连云港潮河村“夜游城”等夜经济品牌,还逐渐形成融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农业科技、特色观光、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乡村旅游品牌体系,乡村旅游正从简单建设转向精品化、品牌化、集聚化,实现“从点到面”“从散到聚”提档升级。
“政策活水”助推乡村产业蝶变。推动文旅全面复苏、助力乡村产业蝶变,始终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引领。
江苏省多措并举,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将乡村旅游纳入《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贯彻“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强化政策引导,并发布一系列叠加举措,有力支撑和推动了全省乡村旅游恢复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塑形铸魂”深化乡村文旅融合。江苏省政府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开展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红色旅游、全域旅游等文旅融合实践,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独具魅力的江苏文化旅游体验。
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科学还田离田。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强化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完成绿化造林20万亩。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南通海门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等工作,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9月,海门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海门区常乐镇乐番天果蔬生产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水培管道上,生长着碧绿脆嫩的小青菜,通过智能化循环系统,能源源不断地为蔬菜供应养分。智能温室番茄棚里,通过计算机程序设定,就能自动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农场依托智能温室、基质栽培设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所种植的绿色生态蔬菜直供上海和香港。
海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秘诀在于“绿色+科技”。发布全区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确定了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栽培技术、稻麦周年轮作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技术、油菜优质轻简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设施西甜瓜绿色高品质简约化生产技术、河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等20多项绿色生产主推技术。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现有69家,涉及青毛豆、速冻玉米、香沙芋艿、海门山羊肉等多个农业产业。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依托科研院所,海门聚焦优势产业,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10余项,其中包括海门山羊生态种养系统模式、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模式、村域有机废弃物“智流膜堆腐-还田”循环利用与有机肥产业发展模式、以“地方特经作物农事体验+特色水生蔬菜展示+荷鱼生态共养”为核心的农旅产业发展模式等。
绿色、优质日渐成为海门农业生产的主旋律。目前,海门共有绿色食品72个、有机农产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7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85.28%。
走进海门红杉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条全新的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生产线正抓紧调试设备。“这个月就能投产,一直生产到明年5月,两条生产线日产量可达10万片。”公司总经理秦铭阳介绍说。
夏秋两季,秸秆处理是个难题。2020年4月,红杉树从江苏省农科院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引进了最新科研成果——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技术。油菜、稻麦等农作物秸秆通过切割、浸泡、高温杀菌、磨浆、调浆、成形、烘干等工序以及养分调制程序,制成一片片干净平整的育秧盘,从而替代传统的塑料秧盘。
“用秸秆制成的秧盘不仅能减少用土量,经过处理的育秧盘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水稻苗移栽下地后,秸秆成分会自然分解,快速被土壤吸收,真正做到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秦铭阳介绍,连续三年测产显示,使用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让水稻增产3%~5%。2023年上半年,公司共生产近500万片育秧盘,除本地及周边城市外,还远销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农业绿色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海门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22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3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29%,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8.8%。完成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建设试点项目2个。设立13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23个50亩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完成养殖尾水整治。
“我们将制定出台海门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动先行区高质量建设。”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批绿色形态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一批绿色导向的集成技术和发展模式全面覆盖,一套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让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海门农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