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解读④丨创新驱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力度不断加大
发布日期:2024-03-21    来源:最江苏公众号

近日,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印发。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并力求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有助于延伸拓展农业科技创新链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力提升中国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江苏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围绕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立项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以上,培育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200项以上。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整合资源要素,深化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设,加快集聚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农业企业总部基地,进一步放大辐射带动作用。

为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全省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优化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提高现代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国产化率。加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农机应用场景。

江苏还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深入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探索集约高效、链通数融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农业公共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技先行,示范推广

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各类农业科创园区建设。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办好科技小院、亚夫科技服务站。

2023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评估结果的通报》,兴化市在全国72个创建县(市)中综合考评位列第一,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立足农业科技引领,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兴化市按照“谋、推、督、复、转”五步工作法的总体思路,坚持高位推动、稳中求进,全力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工作。先行县创建工作经验多次在农业农村部刊物刊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根据兴化市产业特点,兴化先行县模式构建团队从产业发展水平、主导产业产值水平等8个方面,围绕粮食产量稳定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58个指标,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兴化市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形成指标推进。

围绕农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兴化市组建课题联合攻关团队,打造示范基地8个,培育链主企业26家,梳理该市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的农业科技平台69个。引进示范“中科5号”等动植物新品种100多个,筛选推广适宜该市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模式等新技术20项,印发技术要点7个,编制技术规程2个、课件4个,推进解决“降草”“减药”稻-麦连作杂草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等技术问题8个。

在新装备新机具研发上,兴化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机具装备研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完成“种养结合、生态微循环”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升级,组建了秸秆物理处理、精准智能复配、高效裹包微贮装备生产线,搭建了基于智流膜发酵的养殖废弃物制备有机肥系统。示范推广适应该市设施蔬菜新机具10台(套),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4项,一个生产季相关作业环节平均可节约人工3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20%以上。

为创建智慧农业监管新模式,兴化成立江苏省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兴化智慧农作技术推广联盟,构建适宜该市的智慧稻作技术,建立全市范围内田块基础数据一张图,包括土壤肥力、气象要素、水稻长势等,实现全市新型经营主体一张图管理。开发智慧循环养殖新模式,采用高效旋流清污、立体生态转化降解的方式,在“千垛镇淡水鱼产业链示范基地”初步完成“工厂化与外塘”相结合的绿色循环“伴生模式”,在“水、污、料、信息化、人工”五个方面均实现升级迭代。

创新育种,做强做优

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开展种业重大品种协作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种业创新联合体、育种创新中心和种业产业园。加快推进优质种业资源整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

盐城市盐都现代种业产业园发展定位为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占地面积18万亩,规划“两园一区”核心区和52街道示范区,其中郭猛种业科技双创园规划建设“两中心四分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展示、集成、创新基地。

作为盐都现代种业产业园,核心区的实施主体单位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始终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深入开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利用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地优势,广泛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目前,公司已育成稻麦新品种49个,拥有稻麦新品种育种材料18240份,选育的南粳5718丰粳1606水稻新品种和农麦88、农麦126等小麦新品种已成为江苏省稻麦品种的新名片。

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舰东表示:“今年将投资1亿元,着力打造全省首家、全国一流的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产业园,带动富民增收。新建5万亩种子繁育基地,年亩均增收500元以上,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

现代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先导性支撑产业,2023年以来。盐都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种业园区作为推动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其中,郭猛种业科技双创园建成总面积7000亩的郭猛核心区,内含种业科技创新与孵化中心44亩,稻麦良种加工与仓储中心6亩,新品种展示区200亩,新品种选育区200亩,良种良法集成区550亩,绿色生态繁育区6000亩。

“郭猛镇以‘三牌同创’为抓手,大力实施‘五园共建’工程。其中为加快建设盐都现代种业产业园的核心建设,我们将积极与神农公司进行沟通,尽快签订正式协议,并主动与区农业农村局对接指导工作,不等不靠,加快办理各种手续,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郭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年,盐都区还积极整合区农科所、张洪程院士工作站和5个省级优势特色种苗中心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争创省级现代种业产业示范园。

智慧农业,数据共享

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适应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化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行业领域应用。抓好“苏农云”深化应用,构建上下贯通、业务融合、数据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225月,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展示着稻麦长势、病害风险预测结果、农田物联网设备参数等农业农村相关数据,透着满满的未来感。

“大数据指挥中心是‘苏农云’建设的一部分,您现在看到的这些屏幕内容,也只不过是江苏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成果的冰山一角。”“苏农云”建设方之一、北京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鹏介绍,20206月建成以来,指挥中心已累计接待参观315批次,近5000人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智能决策分析预警,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就在当年5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制订了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农业农村系统拥抱数字化的帷幕。

“‘苏农云’是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农云”汇聚了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将之应用于种植、畜牧、渔业及乡村建设等板块,形成了江苏省农业农村的“数字全景图”。通过创新“以图管农”“以图管地”“以图防灾”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分析决策中的支撑作用。

“苏农云”不仅在厅内是“一号工程”,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内各部门大力支持,其建设中“一路畅通”。2021年年底,“苏农云”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并通过了合同验收。二期项目于202210月份建成,“苏农云”全面上线,实现“一站登录,全网漫游”“一人采集,全员共享”“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知农”。

数据汇聚后,流通起来才有价值。“苏农云”共享交换系统实现了农业农村厅内各处室(单位)涉农数据的共享交换、互联互通,也实现了省、市、县之间涉农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数据上下行联动模式,保障全省涉农数据资源的有序流动。

在与江苏省政务办(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开展的数据共享工作中,“苏农云”由过去厅内各个系统分散对接转变为由“苏农云”统一对接,实现了一站式数据传输,在省级部门(单位)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