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在各个层面都收获了不同成果,但在局部地区还存在明显短板,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提法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也就是说,下一步乡村振兴要更加强调全面性。
“千万工程”学什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题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那么“千万工程”学什么?
一是学理念。
首先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本的理念。一切农业农村工作都从农民的角度考虑,从老百姓切身关注的具体事上着手,然后推进产业全面升级,推进农民全面发展,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第二是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浙江20年如一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上,推进了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成为当下全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城乡居民收入差最小的地区。
第三是学习城乡统筹的理念。浙江解决农业农村问题一开始就是从城市的角度、从非农产业的角度,要求城乡之间要素互动,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也就是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通过补短板、填洼地,把二元结构最大的矛盾消解掉,形成一体化发展。
二是学方法。
第一是问题导向。老百姓的所急所盼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政策的立足点。
第二是因地制宜。多元化是我国最鲜明的特点,东北的农业和西南的农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久久为功,循序渐进,这四句话就是方法论。
第三是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所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握理念,掌握工作方法,在看到成绩和问题的同时,把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
概况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由此勾列出2024年中央三农工作的要点。
“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两个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乡村全面振兴要解决的重点任务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23年,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分别进口1,210万吨、2,713万吨和263万吨,三者合计占中国自产粮食的6%,所以我们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同时,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仅相当于中国粮食产量的2%,口粮的绝对安全也有保障。这是我们守住粮食安全的底气。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糖料、猪肉、羊肉、牛肉、植物油等等,折合成耕地系数,我们全部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是30%以上。
因此,虽然我们的口粮可以保障,但要让全体人民在任何时候都不缺肉蛋奶,都买得起肉蛋奶,我们还需要努力,包括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从根本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
今年一号文件在守住18亿亩底线的前提下,提出了更大的目标就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现在所有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规划,到2035年,如果所有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那么就能确保每一个中国人拥有一亩高标准农田。
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还有五六亿亩要建设,与此同时,耕地撂荒问题、盐碱地改造问题等等都需要解决,对此提出了以地适种,以种适地,让盐碱地和种子相互适应,两个方面都要做大文章。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对此,农业农村部已经提出了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的 “五良”融合方法。
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今年中央专门出台了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返贫。在广大脱贫地区要促进就业和产业。
所谓就业,就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23年农民工月工资4780元,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就业,那么一年的收入应该是6万元左右,如果三口之家,那么人均收入就有2万元。
第二就是产业。陕西洛川靠苹果脱贫,江西赣南靠脐橙脱贫,所以要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云贵川这些地方能够脱贫,与西部开发政策是分不开的。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要统筹起来考虑,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方面。
此外,还要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给予金融支持、保险支持、补贴支持,提高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节约成本也等于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41.96%,其次是种养殖收入占34.63%。所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千方百计发展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让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在农业内部,资源性农产品生产要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区、丘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通过集约资本、技术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从业农民的综合生产效率。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要发展富民产业,最好的办法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品牌农业;要促进农文旅结合,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在生产的同时,要注重建设商业体系,发展县域经济,因此园区建设、物流设施都很重要;要推进数商兴农,通过数字化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的二度工业化。
四、聚焦乡村建设重点任务
乡村建设首先要做好规划。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村庄减少,但我们要在这一过程中保留承载文化的古村落,不能搞大拆大建,在此前提之下,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的水平。
五、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首先是强化党的领导,其次是传承发展农耕文明,通过举办村BA、村超、村晚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用好新媒体宣传渠道,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农耕文明,展示具有底蕴与特色的民俗、建筑。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提升精神文明的实效性,使广阔乡村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六、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土地经营方式已由“家家有地,户户种田”演变为“家家有地,户户不一定种田”的新经营格局。在新阶段新形势下,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要把握“三权分置”制度内核,顺应“农地农用农民用”向“农地农用全民用”转变的趋势,使经营权在更大范围、更长期限内,以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
认真研究土地承包者自身不经营或采取兼业的方式,而让渡全部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由第三方从事专业化经营。
提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支撑
一、不断完善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体系
提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支撑,一定要完善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好工作时度效。
二、强化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强化政策资金整合,用好多元政策工具,带动金融资本投入,释放多元化的农业投入。
例如在补贴方面,今年除了继续对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保护以外,对玉米、水稻、大豆也实施生产性补贴,同时探索粮食产销区省际间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是原来没有的尝试。所以,今年的政策含金量很高,值得大家认真梳理。
三、提升从业者人力资本
过去我们的人才需求是出于科技的需求,是实用性的人才需求。现在我们需要三个方面的人才培。
第一类是工匠型人才,比如有更好的养殖技术的人才。
第二类是数字型人才,能够善于运用新质经济,瞄向未来产业,例如通过手机养猪、利用无人机种地的数字型人才。
第三类是乡村CEO,现在乡村发展非常需要规划师、设计师、美术师、建筑师等等,还有数字游民能够对周边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组织农民、带动农民、发展农民、提高农民的积极作用。